幾乎所有的研報或者行業(yè)報告,討論氫能存在必要性的大前提基本都是基于“1.5度目標"的環(huán)境溫度管控目標下如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來架構未來的清潔能源體系。當然在早期的研報和專著也有討論到化石能源枯竭的可能性。這里順便科普一下何為“1.5度目標"。1.5度是2015年《巴黎協(xié)定》中的標準。根據(jù)《協(xié)定》規(guī)定,締約國應把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比工業(yè)革命前水平高出攝氏2度之內,并努力限制在高出1.5度。
基于“1.5度目標"以及《巴黎協(xié)定》的締約,全球各主要國家和地區(qū)積極參與進來,各自制定了自己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甚至以及相應的實施措施,似乎將氫能作為清潔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雙碳目標"掛鉤理所當然,也順其自然,當然我本人作為從業(yè)者也不例外。
最近,由于戰(zhàn)亂等因素,導致局部地區(qū)能源供應緊張甚至失控,全區(qū)范圍內也產生了相關聯(lián)的聯(lián)動效應,可能和此相關聯(lián)的也產生了一些行為,具體包括:
1.德國下議院通過法律草案,取消其中涉及的“在2035年之前能源行業(yè)實現(xiàn)碳中和"的氣候目標。
2.英國、法國計劃推遲關閉,且重新啟動燃煤發(fā)電廠。3.美國法院:限制美國環(huán)保署(EPA)利用《清潔空氣法案》來監(jiān)管發(fā)電廠溫室氣體排放的權利。......,等等基于此,一些人又下了個結論:“西方世界基本放棄碳中和"。放棄了碳中和是否意味著人類社會對“清潔能源"的追求就會發(fā)生大的轉變?是否就會對“氫能"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最終是什么樣的結論并不重要,事實是如何也不太重要,只是借這個機會想引導大家重新思考一下“氫能"這個事兒,我們該如何做好自己的獨立思考!
一、“雙碳目標"在現(xiàn)有全球社會體系到底有多大的約束力?
在戰(zhàn)火紛飛,硝煙彌漫的年代,更多國家主體為了自己的利益和生活的茍且,早已來不及思考詩和遠方。盤點全球社會相對具有權利的機構“聯(lián)合國",哪怕是形式上或者名義上的存在,似乎對當今世界的百年變局也幾乎沒有左右的能力,所以可以簡單粗暴的判定靠“行政約束"大概是很難對“雙碳目標"這個事兒形成多大實際的約束能力了。
當然有人會說,在全球的國際貿易中征收“碳稅"會形成一些約束力。貌似挺有道理,畢竟事物的成本和價值也是事物能否存在和推廣的一個基本面。但仔細推敲,如何形成一個完整和相對公平的追溯碳足跡和交易的機制,貌似也挺難。我們國內每噸40~80元的二氧化碳排放權,歐洲每噸80~100歐元的碳交易,如何接軌,如何真實體現(xiàn)價值,價值的依據(jù)又是什么?沒有一個嚴謹和相對公平的機制,反倒會演變成一種發(fā)達國家盤剝欠發(fā)展國家的一個工具,也值得我們深思。
盡管當下討論氫能存在的必要性,我們不由自主的會提出“清潔能源,雙碳目標"的背景,但實際執(zhí)行項目的層面幾乎沒有一個經濟性預測的模型去量化因為減少碳排而帶來了什么樣的經濟效益,就當有去做一些有效測算,似乎也不能被多數(shù)投資人認可這樣的經濟性分析模型以及帶來的相關收益。
但面對全球的氣候變暖,惡劣天氣的增多,似乎既要活過當下的茍且,也得去構思一下“詩和遠方"。當下的茍且放在歷史長河中也不過是一粒塵埃。所以我們不僅要關注過程的曲折,也要企圖趨勢的上升。
二、沒有“雙碳目標"就沒有發(fā)展氫能的必要性了嗎?
從能源使用的角度看,無論化石能源最終是否會枯竭(某種程度上我們連化石能源形成的機理還沒有搞明白),無論化石能源使用過程對環(huán)境造成了什么樣的破壞,除非不得已我們是不會再主動回到那個燒“柴火"的時代了,從發(fā)展的角度看我們也不可能永遠停留在這么一個能源使用的現(xiàn)狀,我們一定要尋求能源形式的多樣化,追求更高效便捷的能源利用,也要尋求能再生的能源形式。在這個層面上我們整個人類為了自己的生存利益也有必要“杞人憂天"。
本著這些個原則,以及終端電氣化的目標,我們找到了核能,開發(fā)了水電,利用了風能太陽能等等,甚至還在研發(fā)“可控核聚變人造太陽",這些都是我們孜孜不倦在追求能源供應方式的多樣化的有力證明。能源最終的使用形式基本就是體現(xiàn)為電能或者熱能以及這些能量的再次相關轉換。但我們又遇到了電和熱能難存儲的屬性,所以我們需要一種載體。當然這種載體不僅能有儲能的屬性,還有兼顧一些替代性的材料屬性。貌似思來想去目前還沒找到比氫更合適的物質去做這個再生能源的載體。不排除以后沒有,但至少現(xiàn)在沒有。
回歸到為何氫是載體?因為基于低代價獲得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發(fā)電,將電轉氫后實現(xiàn)了P to G 后的無限應用的可能(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電的驅動)。如做各種基礎材料的合成,做熱能的提供,做電能的提供,做各種交通動力的驅動,做再生能源的跨洲際分配載體等等,這里暫且不討論的氫健康和氫農業(yè)。氫讓我們對再生能源電力的應用有了各種可能。當然這其中*我們要考慮的一種珍貴資源“水"!自然界是否有那么多水能讓我們去電解,貌似簡單卻又復雜的問題留給專家去回答吧!
盡管發(fā)展的路上有很多噪音,我們仍需堅定。不需要太多的去關心“雙碳目標"的大前提是否還存在,換個角度我們是在尋找未來能源領域的“剛需"。我們需要面對現(xiàn)實去克服實際存在的一些困難,比如:
1.如何獲得更具有經濟性的再生能源電力。在滿足能用電不用氫的前提下或者由于電網等硬件因素不具備用電的條件下將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電力做一些轉化,制取低成本的綠氫,去在更多的領域做一些替換和置換或者增量應用。
2.在置換和替換的過程要滿足現(xiàn)有生產工藝的連續(xù)性穩(wěn)定性的供應,盡可能少改變現(xiàn)有的一些使用習慣。實現(xiàn)替換會少一些障礙。3.在天然氣管道里面適當加氫供給千家萬戶使用大概是最容易突破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這也可能是讓社會大眾最直接接觸氫,最容易具備民意基礎的一個場景。(別太較真安全等問題,這些是可以被管理和克服的)4.至于細分的各個應用領域需要細致分析存在的障礙針對性去解決,當然成本是需要解決的攔路虎。
氫真的不是能源,只是能源的載體或者我們文縐縐的美其名曰“二次能源",但這不妨礙其能在能源狀態(tài)轉換以及P to X中扮演重要角色。
既要當下茍且的活著,也要企圖未來的詩和遠方,我們需要在發(fā)展中研判和取舍!
文章來源:氫眼所見 作者:馬震
注:本文已獲得作者轉載權,未經原作者允許請勿轉載。